马克思复习提纲

    再过7天就要马克思的期末考试了,老师画的重点太分散,然后看着书觉得很不爽,然后就自己打成电子搞了,顺便也练习下打字速度。以下是内容:

//注意,此份资料仅限于苏州大学2011级2013.1.12的期末考试使用
/**********分割线******************************************************/

马克思复习提纲
绪论。马克思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从创造者,继承者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之后各个时代的继承者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使馆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化,对科学理论的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的问题,才能在事件中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5.哲学的基本派别何其历史形态。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

6.物质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中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空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意义: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我们实践活动依赖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就是在用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注意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7.实践的本质特性和基本形式,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点。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践是准备活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8.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发展的实质。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
普遍性:1.内部不同事物互相联系。2.任何事物都本能孤立存在。3.整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整体。
多样性:世界的事物是多样的,联系是多样的。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实质。

1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同一性:矛盾双法互相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性:闹顿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一性:1.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2.可以吸收对自己有益的部分。3.同一性规定了事物转换的可能和规律。
矛盾性:1.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为质变创造条件。2.是一种矛盾统一体的过度。

12.对一统一规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哲学基础。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与时俱进共同创新。

13.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和量变是互相渗透的。
意义:质变和量变的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4.辩证否定观和意义。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意义: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嫩。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需要感性认识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地理,人口,生产方式对社会的不同作用。
2.社会的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原理和意义。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记载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他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一句这一原理,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分处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处生产关系,并把他作为决定一切其他关系的基本和原始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力关系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力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
意义: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马克思主义依据这一点,正确阐释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的问题。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和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意义: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处仅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的改革。

5.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这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办法。

6.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
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
革命: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一种哟啊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实现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对旧社会的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7.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面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这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积极的一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是人们脱离平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霸权主义。

8.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

9.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
强调了人与社会的统一。

10.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历史社会条件的束缚。
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其本质
1.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和意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意义: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实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生育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月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月发展,生产社会化的成都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家中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越尖锐。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根源。
表现实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商品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型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通过互相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销售价格进行造作和控制。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会是竞争复杂。
垄断资本的实质实在获取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指定的垄断价格实现的。
国家垄断是国家政权和私人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实质,动因。
概念: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营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
实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动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
各国经济体的变革。

3.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的稳定性。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实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须长期。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和发展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再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需要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立场: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
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破析资本主义社会就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立足于解释未来社会的一般特性,而不做详细的细节描绘。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属性。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个惊所能,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没一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3.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实践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度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是对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的时间爱你和条件的全面叙述。
前者将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
后者将的时这种必然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他告诉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觉不会成为现实。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当前,我们要吧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